城乡融合: 让发展成果“智”达每一寸土地

发布日期:2025-07-05 16:30    点击次数:186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其本质是通过城乡开放与融合,推动形成共建共享共荣的城乡生命共同体,实现农村居民“进得了城、回得了乡、留得住心”,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目标。

城乡融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构建以城带乡、共建共享的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在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下,城乡融合发展进入纵深推进阶段,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智技术,凭借其高效性、普惠性和渗透性,成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核心驱动力。2023—202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分别作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持续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以及“实施数字乡村强农惠农富农专项行动”的部署,表明数智赋能已成为城乡融合的重要突破口。然而在实践中,城乡“数字鸿沟”的深层矛盾依然突出,制约数智红利充分释放。《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显示,2023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3.9万亿元,占GDP的比重提升至42.8%,数字经济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6.45%;但城乡数字鸿沟仍然显著,《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3.8%,较城镇地区低21.5个百分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监测,2023年农业领域数字经济渗透率仅10.78%,不足工业领域的1/2、服务业领域的1/4。在此背景下,厘清数智赋能城乡融合的现实困境,探索技术驱动下构建“以数促融、以智提质”城乡发展新格局的实施路径,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数智赋能城乡融合面临现实困境

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要素流通与数智技术应用是数智赋能城乡融合的核心环节,三者间既存在层层递进的因果逻辑,又具有相互制约、协同促进的动态关系。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数据要素流通与数智技术应用的物理基础。当前,农村基建维护机制尚不完善,缺乏专业运维团队与长效投入机制,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的管理断层,因技术应用能力弱等问题形成的数字技术“应用鸿沟”将导致城乡在信息流通、数字治理、公共服务及产业协同等领域发展不均衡。并且,农村地区虽已实现“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基础覆盖,但仍存在偏远山区、库区“最后一公里”网络覆盖盲区、网络带宽不足和智能设备采购成本高等硬件短板,易造成农业生产数据断链,制约技术应用效率。

数据要素流通是连接基础设施与数智技术应用的关键纽带。标准化、可流通的数据资源是数智技术应用的重要生产资料。若城乡不同部门间存在制度约束、数字治理“碎片化”、政策衔接不畅等“部门壁垒”与“层级割裂”以及农民数据权益界定及保障机制缺失形成的“主体缺失”问题,会导致农村数据资源价值难以释放,数据信息整合与流通受阻,无法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精准决策支持。同时,农村数据安全防护技术滞后,隐私保护问题也将制约城乡数据共享,影响城乡一体化决策与管理的精准化、高效化。

数智技术应用是释放基础设施与数据价值的最终目标。城乡居民数字素养差异显著,一方面,农村“数字弱势群体”缺乏系统性培训,基层治理人员缺乏高效的数据分析能力,并且数字技术专业人才严重不足,难以充分发挥“乡村大脑”等数字化治理平台的应用效能;另一方面,城乡产业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农业生产缺乏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支撑,难以实现农产品的高附加值转化。此外,城市输出技术与农村场景适配存在“水土不服”陷阱,导致城乡数智化从“技术溢出”到“价值溢出”的断链,难以有效扭转城乡数智化技术应用“马太效应”趋势。

数智赋能城乡融合的优化路径

夯实全域数智底座,弥合城乡基建鸿沟。夯实全域数智基建需突破“就基建论基建”的局限,在“补短板”与“促创新”中实现城乡数智基建向“质量均衡”跃升,从而为数据要素流通和数智技术应用夯实基础。一是开展专业运维团队建设和数字化运维平台搭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科技企业提供数智管理第三方运维服务,或者采取本地化人才培养的方式联合职业院校定向培养兼具网络技术与农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并定点派驻担任乡村“数智管家”。同时,建立“县-乡-村”三级运维体系,打造农村数智运维专业团队,打破城乡数智管理断层。二是构建全域覆盖的新型通信网络体系。坚持政府统筹规划与企业市场化运作相结合,采取“分类推进+偏远基建奖补”机制,加快建成“5G连续覆盖、4G补盲覆盖、卫星应急补充”的立体化通信网络。重点推动5G网络、光纤宽带向农村地区延伸,提升网络带宽和覆盖度,逐步消除偏远地区的网络盲区,构建城乡无缝衔接的信息传输通道。三是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聚焦乡村智慧水利、智能电网、智慧交通、智慧车间、智慧物流等领域,加快传统农业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配套建设自动服务终端等新型基础设施,保障设备稳定运行和数字资源可持续利用。

织密数据互通网络,激发数智协同效能。城乡数据要素流通是破解城乡资源错配困局,构建“数据驱动决策、技术赋能效率”新生态,并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增值循环的核心驱动力,更是释放农村数据要素价值为农村数智技术可持续应用的投入来源。一是构建跨域协同的数据流通机制。依托城乡一体化数据治理平台整合多元数据资源,建立跨层级、跨部门的城乡数据互通协同机制,打破城乡“部门壁垒”与“层级割裂”,推动城乡数据资源库共建共享和数字资源整合应用,提升城乡治理效能。二是通过“数据互联”与“协同增效”实现农民数据权益全链条守护。一方面,通过建立“数据资产账户”,绑定农民身份、生物特征及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权属证明,形成“人-地-数据”的唯一映射关系,确保农民数据要素采集、加工、交易等流通全程上链存证,确保数据权益可追溯。另一方面,严格制定农村数据采集标准与使用规范,明确农户数据权益边界,建立数据脱敏、加密传输等安全防护机制,强化农民个人信息与农业农村核心数据的分级保护。三是探索数据资产化的制度性突破路径。一方面,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导向,构建数据确权、定价、交易的全链条制度体系,推动农业生产数据、乡村文旅资源等纳入市场流通。另一方面,建立数据要素向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的配置倾斜机制,支持在数据富集区域开展确权交易试点,促进城乡要素向重大项目、典型场景流动,实现城乡数据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价值增值,赋能城乡融合数值技术创新应用。(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见社会科学报及官方网站)